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

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网址:www.365ICL.com

电话:028-85980506、028-85980420

传真:028-85980418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软件园D6栋17F

加强防震减灾预警,建立高效科学防灾体系——专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

点击数:3008   录入时间:2018年10月18日

       据新华社北京1013日电(记者叶昊鸣)今年我国地震是否处于高发态势?目前我国地震的预测预警工作进展如何?近些年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有哪些变化?时值第29个国际减灾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接受记者采访,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

今年地震活动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从528日吉林省松原市的5.7级地震,98日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5.9级地震,再到912日陕西省宁强县的5.3级地震……今年全国似乎开启了大范围小规模的“震动”模式。

  “从我们组织的专家研判来看,今年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水平不高,地震数量和震级低于平均水平。”郑国光说。

  据统计,2016年我国大陆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6级以上地震5次;2017年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3,6级以上地震3次。而今年至目前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没有发生6级及6级以上地震。无论是次数还是震级,均低于前两年。

  从纵向上来说,1900年到2017,我国大陆年平均发生5级以上地震18,6级以上地震4,7级以上地震0.6次。与历史水平相比,今年的总体情况也是只少不多。

  从发生地震的时间上来看,今年发生地震的时间相对集中,10次地震中有8次发生在8月和9,剩余2次地震发生的时间相对分散,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

郑国光表示,今年看似“频繁”的地震,与地震发生地点靠近生产生活区域并造成一定损失有关。

预测预警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是不同的概念。”郑国光介绍,前者指“地震发生前,根据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大小”;后者则是“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波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发布地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

  早在1966年我国就已开始进行地震预测的探索实践,目前已推进了对长、中、短、临地震的预报工作,加强了对7级大地震的跟踪研判,建立了中国地震科学试验场,提升了对地震震情分析研判的整体水平。

  在地震预警工作方面,郑国光表示,2008年起,中国地震局开始着手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的研究和前期筹备工作,前期开展的示范系统在多次实际地震的检验后得到了完善。2018720,这一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关注“民生项目”,着眼“重点设施”

  近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要求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近些年来,我国也做出了多种努力。

  房屋的抗震能力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汶川地震后,国务院于2009年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095,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特别增加了关于农村民居抗震的相关制度;2015,中央要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统筹搞好房屋抗震改造……

  来自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建成地震安全农居2400多万户,惠及人口6800多万;对37.5万所校舍进行鉴定和排查,完成近3.5亿平方米校舍的抗震加固工作。

  除了关注“民生项目”,在重点设施的预警防震方面,我国也有一定突破。“我国在2011年已在多条高铁线路上安装了地震报警系统。但这套系统存在线路系统不联通、信息不共享,没有与中国地震台网相连等缺陷。”郑国光说。

为解决这些问题,原铁道部与中国地震局在20122月组建了“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技术研发组”。经过5年研发,基本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及紧急处置成套技术。今年8月大同至西安线路综合现场试验的结束,标志着这一技术转向实施阶段。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微信公共账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