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秒确定震源震级和震源机制是怎么回事?
转自:云中新家 新浪博客
原文如下:
12月15日南都以“收到地震信号后 1秒确定震源震级”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成员经过3年多的科研攻关,近期在地震预警与速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在收到地震信号后1秒钟内同时确定地震位置、震级和震源机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等等,有的报道还和地震预警联系起来,说“地震预警与速报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链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4-12-17/content_12904312.html
这个报道引起了网友和业界的注意,很多人纷纷询问是怎么回事。在查阅了报道所提“Real-time monitoring earthquakes using a search engine method”为题发表在12月4日出版的《自然》的子刊《自然通讯》的文章后,可以回答有些网友提出的问题了。
文章摘要是这样的,“当地震发生时,地震学家们想尽快利用地震记录来推断其位置,大小和震源机制。如果这样的信息可以马上确定,就可以及时疏散灾区人员,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目前最先进的方法可以在几秒钟很快测定地震初始位置,地震的震级,但估计震源机制可能需要数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像互联网搜索引擎一样的地震的搜索引擎。我们开发了基于计算机的快速搜索的方法,快速搜索已经建立大型地震记录波形数据库,和发生地震的数据对比,找到最相关的数据参数来确定地震参数。我们的方法是常规搜索速度几千倍,一个发生在2012年3月8日Mw5.9级的新疆地震,搜索引擎可以在收到长周期面波后的<1秒时间,推算出地震参数(the search engine can infer the earthquake’s parameters in <1 s after receiving the long-period surface wave data.)。”
中科大的科研团队的工作可以说是将地震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成果。但是:
1、作者很明确的提出要解决的的问题是快速产出震源机制问题,因为现在震源机制产出的速度慢,影响了对地震性质的判断,从而影响对灾害的估计。比如发生在海底下的大地震,如果是逆冲的则可能造成海啸,走滑的则不然。
2、作者很明确的提出该方法是在“收到长周期面波后的<1秒时间,推算出地震参数”,凡是了解地震常识的人都知道,长周期面波是在离震源很远的地震台才能明显收到。即便收到它后1秒可以确定地震参数,也和地震预警要求在地震发生后几秒钟发出警报是完全不一样的。
3、科学新闻报道需要准确,不能模糊,更不能扩大,否则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导公众。
当然,可以说这项成果目前主要在快速测定震源机制方面是有成效的。对于震后需要秒级就发警报的地震预警,还需要研究这种方法适用程度。搜索法测定地震参数也是传统速报地震的方法之一,该成果为我们提供了采用虚拟地震台为搜索法建立数据库和结合互联网搜素引擎的快速测定地震参数的思路。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730c00102v8fs.html#userconsent#
微信公共账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