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

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网址:www.365ICL.com

电话:028-85980506、028-85980420

传真:028-85980418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软件园D6栋17F

【转自:科技日报】成都高新减灾所:“中国造”地震预警正稳步前行

点击数:3321   录入时间:2016年5月19日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生 傅元灿 本报记者 盛 利    

      591428分,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前夕,四川汶川县银杏小学、北川县民族中学、北川县擂鼓八一中学和成都世纪城南路学校同步启动地震预警演习,正式拉开了我国31省市区地震预警演习的帷幕。在未来一周内,各地政府、学校、场镇、工厂都将陆续启动地震预警演习,预估参与人数将达100万人。

      在此次演习中采用的地震预警系统,无论是前端遍布全国31省市区的5600个地震预警台站,还是位于国内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高危行业的780余个预警接收装置,均是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自主创新成果。

      2008年成都高新减灾所在成都高新区成立,并启动地震预警系统自主研制以来,在中组部、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成都高新区及成都、宜宾等地方市县防震减灾部门的协力支持下,8年来,该所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地震预警系统“ICL地震预警系统”并获批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成了覆盖我国220万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震预警网络,并在雅安芦山、云南鲁甸等多次破坏性地震中实现成功预警;参与《成都市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建设规范》、《成都市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技术规范》等我国地震预警地方标准制定,并先后组织300万人次地震预警演习。

      “从研发地震预警技术,建设地震预警网,到开展地震预警服务、地震预警演习;从实现技术突破,到参与标准制定,再到推广应急机制,一切都是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中国造’地震预警技术正稳步前行。”512日,在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之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说。

      成功研制ICL地震预警技术,“和时间赛跑”

      “地震预警”是指在震中发生地震但还没有对其周边目标区域造成破坏前,利用无线电波比地震波传播快速的原理,迅速向预警区域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

      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10秒和60秒,则可使人员伤亡率分别减少39%95%

      “地震能预警,预警能救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说,“汶川地震时,我国若有地震预警,至少可以挽救23万人的生命。”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王暾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博士后的工作。看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这位四川小伙毅然回国在成都高新区创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始从事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地震预警技术研究,立志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就是抢占时间差,哪怕只提前一秒,也是减少伤亡的宝贵机会;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是如此,研究尽早完成,成果尽早得到应用,这个研究项目就越有价值。”王暾说,他和团队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跟时间赛跑。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的8年,也是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服务、地震预警演习从无到有的8年。成都高新减灾所从实现地震预警技术创新到开展地震预警技术应用的每一个的关键节点,不仅是地震预警创新的“一小步”,也是我国地震预警事业的“一大步”:

      2012年,由减灾所研制的“ICL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2013年,该系统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我国拥有了首个自主研制的地震预警系统。

      2012514日,随着“温馨提示,青川县正在发生轻微地震,汶川无震感。汶川县防震减灾局、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一行小字在四川汶川县内家家户户的电视屏幕上出现,我国首次实现了地震预警信息电视发布。

      20132191046分,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北纬27.1度,东经103.0度)发生4.9级地震后,离震中直线距离约75公里之外的云南省昭通市中心,提前15秒收到了预警信息;大约400公里之外的四川省成都市,则提前了86秒发出预警。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截至今年,由减灾所研制的ICL地震预警技术已连续成功预警了芦山的7级强震、鲁甸地震等29次造成了破坏的地震,无一漏报和误报,并在破坏性地震中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果。

      20153月,随着位于上海市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布设完成,成都高新减灾所在我国25个省市部分区域建成了5600个地震预警台站,面积220万平方公里,覆盖6.6亿人,占我国地震区人口90%。这标志着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预警网络。

      王暾说,“ICL地震预警技术”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是利用汶川大地震余震资源,吸收国内外地震预警技术并进行重大技术创新而形成的创新技术。其中,融合现地法和异地法的预警技术、基于台站现场处理的预警技术、地震烈度的声音提示方法、基于IOS操作系统的预警倒计时方法、电视地震个体预警信息发布这5大技术创新点均属于世界首创。当前,该系统已实现地震预警信息的秒级响应发布,系统提供的地震预警信息可发送至手机、电视和专用接收终端。在预警网已覆盖区域,民众只需在手机端安装名为“地震预警”的软件,就能随时接收地震预警信息。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可以安装专用接收终端来接收预警信息,以保障人员密集场所和重大工程的安全,尽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推动示范应用,与技术创新“共舞”

      在我国,地震预警还属于新生事物。

      “目前,ICL地震预警系统已多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但是这套系统的推广还存在不少困难,后台数据显示,目前我们的地震预警信息,只能到达预警网络实际覆盖人群的1.3%。”王暾说,地震预警是科学工程,也是社会工程,如果地震预警示范应用、管理创新不能与技术创新同步发展,就无法真正发挥地震预警的减灾效益。

      为了地震预警技术能够更快更好的投入使用,成都高新减灾所在积极推进地震预警示范应用方面也不断努力。

      20151015日,《成都市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技术规范》通过审定。会上,来自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标准协会等单位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迄今无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背景下,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对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规则进行了规范,该规范也是国内首个关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地方标准。

      而上述规范的出台,正是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大量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应用经验总结、凝练而制定的。其中,对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主体、渠道和安全责任与义务;政府对公共安全领域提供地震预警服务的责任与义务;地震预警服务提供方、接收方、管理方、保险方的责任与义务;地震预警事故的责任划分与赔偿责任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界定。

      不仅如此,在较早前的2014年,由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制定的第一个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地方标准《成都市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建设规范》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也参与其中。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徐水森说,该规范的很多要素后来被上升为中国地震局的行业标准,既有助于地震预警服务成都民生,也将促进中国地震预警事业发展。

      目前,通过积极有效的示范推广,成都高新减灾所基于“ICL地震预警技术”建设的地震预警服务预警网络,正在为政府部门、学校、社区、场镇、电力、核反应堆等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王暾表示,地震预报的响应时间以小时、天、月来计算,依法由省级政府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是必须的;而地震预警需要基于地震预警网,要求全自动的秒级响应,对公众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应由省市县政府分级分布,而对企业的地震预警服务可以由地震预警服务商提供。市县政府分布的模式已在一些市县成功应用,可在全国推广。

      “地震预警是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减灾工程、民生工程。地震预警的广泛应用必须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中,通过管理创新来引领技术创新,规范市场行为”,王暾表示,“一方面,减灾所在不断地推进地震预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还正在积极与市县地震部门联系,共同探索地震预警服务的‘管干分开’的服务模式。”

      服务应急机制建设,助力地震预警演练

      王暾告诉记者,社会已经越来越了解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演练也已由研发单位全程参与变成了各地自行组织。此次涉及全国31省市区的100万人次地震预警应急演练前,自2011年起,成都高新减灾所已连续5年,配合地方防震减灾部门,开展学校、社区、场镇、工厂、政府相继启动地震预警演习。

      在今年59日的此次演练启动仪式上,四川汶川县银杏小学、北川县民族中学、北川县擂鼓八一中学和成都世纪城南路学校四所中小学的演习模拟了“汶川发生8级地震”的情况,由地震预警网向参演的四所学校同时推送地震预警信息后,演习开始。

      记者在成都世纪城南路学校演习现场看到,由于各校“震中”距不同,预警倒计时时间也有所不同。参与此次演习的成都世纪城南路学校距“震中”81千米,预警时间17秒。下午1428,成都世纪城南路学校的地震预警演习正式开始。随着警报声的响起,底楼和二楼班级的同学们手举厚书护头分别从三个出入口迅速疏散到达指定的安全地带。三、四楼的班级手举护头工具,先在原地躲避,然后紧接着低楼层的班级,快速撤离教学楼。到达安全区域后,学生护住头部,原地蹲下,以防因强烈震感摔倒受伤。班级负责人开始清点人数,巡视检查有无学生受伤等突发状况。整个演练过程用时较短,紧张有序,没有出现拥挤、摔倒的现象,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校就这次演练进行了总结,还邀请到成都市高新分局新会展派出所的警员对全校师生进行了紧急避险知识的教育培训。

      成都世纪城南路学校校长高坚表示,该校自2014年开始启用地震预警系统,每次的地震预警演习都会模拟不同震级和预警时间的地震,提高师生应对真实地震的能力,“随着演习次数的增加,学校师生也越来越好地掌握了地震预警技术及其特点。”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徐水森在演习后表示,汶川地震8年来,成都的地震预警应用从无到有,成都在地震预警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引领了中国地震预警的发展。目前,成都已经率先将预警应用纳入防震减灾示范校“1341”工程标准化建设中,现在全市已有139所学校、43个社区等近200个场所应用启用地震预警,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全部学校应用地震预警的行政区。成都市“1341”工程的先行对国内的地震预警事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和四川省应急办、四川省消防总队等单位、危化企业、地铁、燃气、电力、核反应堆等重大工程都开始启用地震预警。

      王暾说,此次31省市区的地震预警演习预示着我国正朝着“地震预警同步启动全社会地震应急响应”的目标前进,在政府、媒体和民众的协力下,减灾所会继续将中国地震预警事业向中国社会、向世界进行全面推广。

      不仅是服务我国地震预警网络,记者了解到今年425日,在尼泊尔8.1级地震一周年之际,应用全套“成都造”地震预警系统、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尼泊尔科技院联合建设的尼泊尔地震预警系统网正式启用,成为全球首个跨国地震预警网。该网络除了对尼泊尔本土的预警作用,还能与中国大陆地震预警网的数据流互联互通,所生成的地震预警信息能够跨越国界传递,既能服务尼泊尔,也能服务中国,实现相互预警。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生 傅元灿 本报记者 盛 利                                                                                                                                                      新闻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5/19/content_339226.htm?div=-1




微信公共账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