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

机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网址:www.365ICL.com

电话:028-85980506、028-85980420

传真:028-85980418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软件园D6栋17F

蓉漂党员故事:十年,他与地震“赛跑”

点击数:3239   录入时间:2018年12月25日

       12161246分,在宜宾市兴文县(北纬28.24度,东经104.95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地震发生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宜宾、乐山、成都、昭通等地民众通过手机、电视、专用接收终端提前收到预警。  

       这次地震预警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一个被称为“与地震赛跑”的人。近日,视点妹来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见到了他。↓↓↓ 


       他叫王暾,是名党员。十年前,他单枪匹马来到成都,成为了一个蓉漂。 

       “‘5·12’汶川特大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研究方向。他说,早一天研发出来,就少一些人失去生命。20086月,一直学力学和物理学的他,回国来到成都,挑战自己从未涉及的地震领域。 

       “最初借来300万元创业,一年就花光了,最难的时候,公司账户里只有1.4元,不但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还要向员工借钱……”即使如此,他和团队从未忘记初衷:用专业知识回报国家和社会,用科学技术守护人们的生命。他们下百本地震学书籍,学习、借鉴、试验;一心放在科研上,突破技术障碍,渡过经济难关,一往直前。 

       从创业开始的不易,到团队2011年研发出“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逐步刷新了日本在地震预警领域的纪录,在迄今预警的47次破坏性地震中,尚无一漏报、无一误报(2013年的芦山县7.0级地震,该系统在地震发生后的第5秒向雅安、成都、汶川各区域,提前5-42秒发出了警报)。 

蓉漂党员王暾的这十年走得坎坷却精彩。

他说,艰难之中,是初心和成都的温暖,让他继续前行。

探索之中,党员这两个字,让他不忘责任与担当。  


   ——视点妹对话王暾——   

       当时回国为什么要选择成都?觉得成都是个怎样的城市? 

       王暾:“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四川,成都是离震中和余震最近的大型城市。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有在成都才能汇集那么多研发人员来做地震预警工作。对我来说,成都是一个适合创业的城市。十年来,成都出了许多政策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并使得人才培育的成果可以得到延伸性的示范性应用支持。最开始想的是花两三年研究出技术后,继续回校读博士后或者当教授。2012年,地震预警工作有一定实效了。如果我不继续,中间就衔接不上了,技术会烟消云散。从这个角度来讲,成都也是一个来了就走不脱的地方。 


       之前学习力学和物理学,为何把重心放在了地震类工作? 

       王暾: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二是觉得自己能做点这方面技术上的事。“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意识到地震预警的重要性,便做出了回国的决定,国内需要有人研究出这个系统。我有两个博士学位,之前在大学本科还辅修了电子工程,相信经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能研发出地震预警的技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前,我对地震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地震预警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四川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5·12”汶川特大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研究方向。 


       是什么力量让你们不断探索,一往直前? 

       王暾:科学研究有自身的规律。有一句话叫:学无止境。其实,学可以有止境,才是无止境的。我们研究地震预警,不断研究技术和各个领域的应用,并不断扩大应用规模。随着综合国力增加,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比如现在的多灾种预警,除了四川能把这个做好,我还真想不到哪里能把这做好。自信很重要,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走在最前沿,你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世界的每一步。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你眼中的科学是什么? 

       王暾:一是创新,二是实事求是。 


       对创新的理解是什么? 

       王暾:创新一定不是中庸的。人是群居动物,创新最开始就会被质疑。当你的同学、老师、朋友,甚至这个社会没有做到的,你想到了,你做到了,这就是创新。我父亲是小学教师,让我小时候就有了当科学家的理想。初中时,我在思考收音机为什么能放出声音?电视里怎么有人在动?这不是我同学关注的事,而我喜欢,喜欢就去研究了。从小做别人没做的事,我也培养了一种承受孤独的能力。 


尽管四川的地震预警成果,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已具备竞争实力,

但王暾说仍需补上“应用”短板,打通灾害预警的“最后一公里”,

让更多人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他说,他和他的团队会一直在这里,继续用科技守护生命。 

文章来源:党建视角

微信公共账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