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当地市民提前10~60秒通过电视、大喇叭等多终端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提前疏散避难。我国也成为继墨西哥、日本后,全球第三个具有较高水平地震预警服务能力的国家。
此次长宁地震预警中,应急广播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陆地震预警网发出预警信息后,广电秒级响应,第一时间通过各类终端进行广播。地震发生在晚上10点多,很多人都在看电视,不少群众并没有被地震震到,反而被这“突如其来”的科技进步震撼到。天灾面前,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就是生死两隔。这次地震的成功“预警”,既得益于四川地震预警系统的先进,也得益于四川广电逐步完善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惨烈教训促使党和政府多次批示要建设应急广播系统。2010年,国家应急广播工程正式启动,并纳入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文化工程。此后相继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重大项目等。
广电系统承担应急广播体系的传输播发任务。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系统覆盖面广、接收方便,抗灾能力强,是国际公认的发布应急信息的有效手段。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国都将广播电视机构纳入了紧急报警系统的成员单位。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也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遍布城乡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截至2018年年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分别达到了98.94 %和99.25 %。
近年来,各地广电机构按照“统一联动、分级建设、因地制宜、平战结合、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的思路,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作为政治工程、社会工程、民生工程、文化工程,积极实施总局印发的《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技术规范》《应急广播系统资源分类及编码规范》等11个应急广播技术标准,编制本地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方案,建设高质量的应急广播技术系统,打通预警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我国应急广播系统通过省市县的管理平台集中调度、制播预警信息,利用卫星网络、有线网络以及无线地面等方式,全面覆盖灾区智能机顶盒、智能电视、村村响、应急广播、地面数字信号接收大屏、收音机等设备。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所涉及的应急广播平台、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接收终端等均充分利用原有技术系统或在其基础上改造而成。如,浙江省在应急广播建设中充分考虑基于广播电视有线数字网络,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形成智能化可管可控的应急信息发布和管理系统。吉林省采取了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调频广播覆盖为辅,兼顾IP互联网和手机4G网络的多种模式覆盖的基本方案。
应急信息不仅局限于地震,在多部门的协助之下,气象预警、旱涝预警、海洋灾害、森林火险、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等多种应急信息已进入应急广播的预警适配系统,可自动获取、匹配、分发,多维度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在鲁甸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应急广播系统在避险防灾、抗震救灾、组织灾后恢复生产及卫生防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灾不可怕,没有未雨绸缪的应对措施才可怕。在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发声,应急广播正在成为人们安全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新闻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微信公共账号
官方微博